访谈:重塑医疗行业IFM的经验、环境和效率

Jackie Zhou领导埃顿的医疗保健部已有6年,并拥有医疗行业和设施管理方面的背景,曾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继教分院担任医疗支持服务的讲师。我们与Jackie讨论了中国医疗服务的支持管理、可持续性和未来。

是什么让医疗行业的服务管理与众不同?

我想说,医疗支持管理就像一个缩影,反映了管理人员通常所监督的一切。其中的区别主要在于医院或辅助生活社区带来了特别高的风险、要求和复杂性。因此,我们必须与医院和医疗管理层建立真正的伙伴关系,在风险很高的情况下持续的卓越是必须的。

究竟为什么风险如此之高?

因为在这些环境中,我们不仅仅是在管理一栋建筑,我们还在为病人和居民的福祉、健康和康复做出积极贡献。一些设施管理解决方案会让病人和访客立即注意到–如卫生、食品服务、照明、安全和接待、声学、公共空间等。

另外还有一些潜在的因素对设施服务性能和健康结果非常重要。例如,我们可以进行预测性维护,以确保建筑及其耗能系统的可靠性;如果你有自动化的暖通空调,我们就可以保持一致的热舒适度和效率;如果你有技术项目和升级,我们就会系统地改善空气过滤或协调安装更高效的却器和锅炉。这些都是一些范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例子。

激发埃顿开展医疗服务管理的因素有哪些?

在2010年,我们就为此业务设立了专门的团队,当时中国的私营医疗领域每年增长20%。人们希望得到更好的医疗服务,而且越来越愿意为此付费。但是,中国的设施管理还没有跟上这种需求。我们看到了一个特别的机会,所以就想通过埃顿来实现这一目标,建立一个医疗行业的专家团队,并结合埃顿在中国的全国性业务,以及其在融合IFM、能源和数字化方面的创新。

今天,我们觉得我们已经具备了独特的能力,不仅仅可以管理传统FM的日常问题,也能作为医疗机构真正的战略合作伙伴,帮助他们实现可持续增长和ESG目标。

你刚才提到ESG,目前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情况如何?与制造业和运输业等行业相比,医疗设施的环境影响似乎得到的关注较少。

这对我们来说真的很重要。而且你说的很对,人们常常忽略了医疗保健是全球变暖的因素之一。事实上医疗保健设施每平方所消耗的能源比其他商业建筑多2.5倍。国际能源署预计,在2016年至2040年期间,医疗保健设施的能源需求将翻倍。这在碳影响方面带来了非常明显的后果。你想一想,这是非常客观的。医院是一个多层建筑,占地面积很大,几乎每个房间都有耗能设备。医院里需要保持全天候的照明和供电,需要通过暖通空调持续控制温度。除此之外,还有食品服务中的废物、水和能源使用,以及采购和供应链的范围三排放,等等。

医疗集团意识到了这一点,当然,效率低下也会带来同样大的经济成本,针对违规的惩罚也开始变得严重。因此,以ESG为导向不仅对地球更好,对企业也尤为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将数字孪生平台Akila作为埃顿服务的一个重要支柱。通过使用这个平台作为工具,我们能够将医院的实际能源、废物和碳影响透明化,然后全面跟踪和优化建筑物的性能。

 埃顿医疗在哪些地区最为活跃?

这个团队专注于中国,我们已经在全国各地建立了伙伴关系。在北方,我们刚刚与天津的和睦家医院庆祝了10周年。在西部,重庆的来福士医院是我们采用最先进的数字化资产维护的例子之一,这个是通过Akila平台进行的。总的来说,我们最大的活动中心在上海、浙江和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但我们能够在中国的任何地方开展工作,因为我们在过去25年中建立了庞大的网络,在80个城市都有埃顿员工。

我想补充一点,埃顿在全球各地都留下了医疗保健的足迹,在东南亚地区我们还有和其他医疗领域的合作,埃顿在应急响应、远程医疗服务方面为中国以外的大型营地和大院做了很多有趣的项目。

埃顿医疗的下一步是什么?

我们知道,私人医疗将在中国持续发展,对该行业的合规性、去碳化和ESG的要求也将不断提高。我们将继续提供经典的IFM服务,同时与埃顿的技术资产管理、可再生能源和数字化团队更加紧密地开展合作。这样,我们可以帮医疗行业的客户尽快实现向数字化和去碳化服务的紧急和必要过渡。

埃顿集团正在努力参与的另一个方面是设计、施工和工程。通过将数字化和BIM技术引入这一过程,有可能从设计的最早阶段开始,对新的医疗建筑进行端到端的优化。这样可以整合新的能源解决方案和建筑材料的创新使用,建设施工就会大大减少浪费,其产生的碳影响也会尽可能地接近于净零。这超出了埃顿医疗团队本身的工作范围,但加入埃顿集团的意义正是如此–能够联系和优化管理建筑环境的所有不同方面,为客户、环境和人产生最积极的影响。

能源转型: 助力碳减排,推动高质量发展

当前,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紧迫,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地缘政治冲突的背景下,能源转型成为直接有效地减少碳排放的战略选择。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重要基础。

埃顿集团华中及华西区总经理、埃顿能源能效管理总监苏珣近期接受InnoSpace采访,分享了“双碳”政策下能源产业变革趋势以及埃顿成熟的能源解决方案帮助客户实现降低能效、碳减排以及效率提升。

Q: 能源行业正处在怎样的发展阶段?

A:宏观来看,中国明确了“双碳”路线图,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整体政策和宏观环境驱动下,能源产业发生了实质性变化从集中式、以石化、煤电为主的传统能源转变为分布式、风电水电新能源的结构,能源供应越来越多样化。随着能源使用过程中,无论是从国家战略还是老百姓生活,大家越来越注重能源对于环境的影响,比如温室气体排放(CO2为主),这是产业随着政策驱动发生的大的变化。

另外一个是石油价格一直在上涨,老百姓日常出行成本升高,更多人在选择新能源汽车,中国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势头非常迅猛,随之就是整个产业链,从政策、制造到零部件生产,电池行业整体在扩张,中国的头部企业主力的电池生产商逐步成长起来,而使用者对电动汽车充电桩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在整个大环境驱动下,我们传统的光伏、风电等从占一个零头到相当大的比重,在未来一二十年还会有长期的增长性,新能源会在能源结构中会逐步占有主导地位。新型的新能源技术也在从实验室慢慢走向市场,深入到应用场景,比如地源水源热能氢能的利用,包括各种各样的储能技术以及相关的应用,都是伴随着“双碳”政策下开始推动的新型产业发展。

微观看,我们整体的系统从以前大型粗放的管理开始慢慢追求通过数据分析以及有针对性的优化手段,包括我们新型的物联网以及大数据和AI算法新技术的应用,从运行层面不断提升能源系统的效率,从而达到节能降碳的目的,这也是我们能源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Q: 很多楼宇是装智能电表,采取自动断电等,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
A: 分项计量,想办法把数据集中收集,然后去做一个数据上的初期整理和梳理,同时根据能耗数据进行分区行为性管理,比如人流少关灯关空调,这个过程只是把第一步,收集;第二步基本完成小型改造优化,会产生降低能耗的效果,但是实际上还有更多潜力。
更新型的技术是根据整个能源供应系统做一个整体的数据分析,物联网的技术使得整个数据获取成本降低,能源优化过程中需要的数据,比如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二氧化碳参数,可以使用无线传感器来实时收集这样的数据,反馈到主机系统供应侧,在这里面运用我自己的大数据分析与算法模块来找到系统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满足负荷的需求,达到实时动态平衡,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这是现在我们逐渐变成一个主流的能源优化方式。

Q: 埃顿有没有一些比较成熟的解决方案?

A: 埃顿成立之初是IFM服务企业,经过25年的业务发展,对企业的运营有非常深度的了解。埃顿成立能源板块的同时一直在打磨如何通过能源为客户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我们的数字孪生平台Akila,通过部署Akila,我们不仅给客户提供了针对系统算法以及运维工作流程的优化,还有在管理过程中对数据的收集梳理来对碳排放进行整体管控,这实际上是后期的经营当中通过平台来做一个强大的数字化工具,为所经营的项目设计到的资产、设备、经营范围等都有比较清晰量化的数据管理。我们把Akila平台作为能源解决方案中重要的数字化工具运用到很多项目中,比如成都的西部智谷项目,通过运用Akila平台为我们的运营管理提供ESG方面整体的管控。

西部智谷

我们在2019年接手的西部智谷项目,这是一个占地面积70万平方,以办公酒店培训为主的大型园区。当时有10个机房,基本是没有进行智能化管理的,所有相关的数据,能耗也好,设施设备运维管理也好,依赖于手动,很多设备的运行,比如空调照明这些,是依托于现场运行团队的工作经验来进行操作,很长时间不会优化,过程中的能耗数据都是手抄纸质模式来做的整体工作,所以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业主对于自己的能耗和碳排放是没有概念的,想要优化也不知道怎么做,现场团队是凭经验做管理,维持系统的基本运营,但是谈不上优化的目的。

我们为客户制定了解决方案,前期3-6个月花了大量时间梳理数据信息,建立设备台账和设备清单,梳理相关能耗信息,为下一步数字化平台搭建和后期的改造优化来奠定一个数据基础。这之后,我们逐步部署Akila平台,将运维工作上线,把工作流程以及整个设备相关信息,还有日常工作涉及到的工单、备品备件管理,依据设备和系统进行数字化数据建档和工作流程梳理,把这些相关信息导入到Akila系统。

第二步是开始对相关的机房做硬件化改造,在园区内通过物联网技术搭建小的局域网,安装温湿度和环境传感器,收集大量末端收据,在主机机房针对水泵、主机,将数据通信打通,加装变频器、控制器和电动阀门一系列手段,让系统具备控制和优化的条件,比如水泵变频控制,有很多组合方式来满足末端不断变化的需求。这些改造之后,我们开始运用Akila的模块与算法对整体能源系统进行优化,针对优化前后进行追踪和测量,将节能可能带来的相关碳减排收益进行量化,导入到Akila系统,进行实时效果追踪。

整个改造持续了9个月,前期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数据收集,为Akila平台建模和整个体系搭建奠定基础,后期是通过模块植入和硬件系统改造以及现场运行团队来稳步执行Akila的运作。最后效果也是很好的,首先能源层面有一个质的优化,实现了10-15%的节能,对应的碳减排大概是在3,000/年。整个系统为西部智谷搭建了数字化运维系统,提升整个系统效率。进场之前,电梯在雨季经常成为系统管理盲点,也是给业主造成了不少困扰,很难进入的巡检区域,过去雨季会产生很多问题,利用物联网技术部署和管理以后,在雨季的时候,电梯进水就很少发生了,也是通过智慧园区的改造变成了一个经典案例。

Q: “双碳”背景下,整个能源行业快速发展,有哪些新的机会和增长点?

A: 氢能是下一步发展的目标,氢从能源角度是最清洁的能源介质,从国家层面有很多相关战略性规划,我们要找合适的运用场景,有一个比较大的产业化需求,把单价成本降低。比较大的问题是制氢层面很难规模化,要找到大的倾销载体,让大型制氢从经济上算的过来,同样这种模式在储氢和轻能量电池方面,需要找到规定应用场景来做这种项目试点,从而把市场打开,做大规模应用,我相信不久的未来氢能利用肯定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而且制氢过程中也有很多新的技术,光伏发电电解水制氢,除了传统这种,还有光解水制氢,省略了前段发电的步骤,效率高很多,也是我们在关注的一个新能源的发展方向。

我从工作开始到现在都是在能源行业,也是作为行业的一员看到了行业的发展,过去20年还是有很大变化的,传统的能源行业巨头都在进行转型,以前说的大型集中式变成了分布式,粗放管理变成了精细化管理,以前装机量为导向的项目设计变成了以客户需求为基础的定制化综合能源服务,我们越来越关注整个能源产业链产生的碳排放和相关环境影响,实现可持续性的能源产业发展。

“双碳”政策下的建筑环境及设备资产管理数字化

埃顿智慧工业总裁蒋喆近日接受Innospace采访,分享了在“双碳”政策下的建筑环境及设备资产管理数字化,与工商业客户合作中的痛点及创新机会以及对综合设施管理服务行业的展望。

埃顿集团从1997年开始一直伴随中国市场的成长,1999年集团在上海设立全球总部。25年来,从为工商业客户提供包括团餐、保安保洁、设施维护等基础业务逐渐发展成一个多元化的、可以承担工商业企业大部分非核心业务服务的综合性集团公司。埃顿积累了大量的优质客户,其中包括300多家的世界500强客户,也包括了非常多中国优秀的国营企业以及高成长的民营企业。

什么是综合设施管理服务(IFM)?

Facility management,就是传统的物业管理,更多的是一些单项服务,比如保安、保洁、设施维护、绿化工程等。而我们现在讲的IFM是一个欧美的趋势,客户可以通过联系一个人就能实现他所有的非核心业务的管理。

这点优势在这次疫情中就有所体现,对于我们封闭运行的客户,有我们这样一个协调方去提供他所有在封闭式过程当中需要的非核心业务服务,对客户而言是非常大的便利,能够让客户集中自己的资源、人力、投入在他的核心业务上面,这就是IFM与传统的单项业务的区别。

我们希望通过整体管理,能够在传统的服务、员工生活条件改善、能效管理和企业ESG相关方面进行统一的提升,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我们认为这是IFM能够带来的优势。目前国内市场跟欧美市场相比,IFM的整个占比还相对比较低,但是我们认为在未来这一块会是一个增长的趋势。

综合设施管理服务行业有哪些新市场机会?

ESG对我们来讲是一个比较大的机会,我们看到ESG这个概念其实提了很久,但真正从这两年开始它变成了企业的一个真正的需求。

ESG这个概念本身也是基于投资逻辑去提出的,是让企业践行的行为。这两年其实我们看到在金融市场上,在消费者市场上,大家真正对企业的ESG有了真实的需求,其中一部分是跟“双碳”具有一定的重合性。

过去大家对ESG的概念可能并不清晰,有些人觉得装个光伏屋顶就算是低碳,或者说到年底捐赠了一些希望小学就算是社会责任。那在现在这个环境下,口号式的ESG可能就不再能够满足投资者、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大家越来越多的倾向于一种透明化、可衡量化的ESG标准。

在这里面则蕴含着非常多的机会,比如如何将ESG标准透明化。透明化首先需要数据化,要用实时的数据来体现企业在治理、在碳排放、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一些实证,这才算是透明化的,因而这是一个数字化的机会。

另外一个机会是实现“双碳”目标。“双碳”一方面是关于能源的生产、能效管理、储能、利用清洁能源帮助工业生产等,另一方面则是关于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过程当中如何去衡量自身的碳足迹以及减少它的碳足迹,这里面也将孕育出非常多的细分机会。

埃顿的碳减排案例分享

在由埃顿集团孵化的数字孪生平台Akila的帮助下,埃顿能够在碳减排方面取得一些具体的成就。

埃顿在西安的工业园区项目,从一开始的设计到建设 到最后的运营,是放在同一数字化平台上面的,所以我们叫它为资产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作为一个绿地建设项目,在设计开始,就已经将所有用料的碳排放足迹,也就是embodied carbon footprint(隐含碳排放)做合理化的计算,这个计算精确到生产过程当中的碳排放,甚至精确到采购后运输过程当中的碳排放等,从而计算整个建筑的一个生命周期的隐含碳排放。

埃顿西安工业园项目

第二,在设计过程当中我们也充分考虑到建筑在用热、用冷、用电等一些能源的使用并思考如何去优化它,那么我们具体使用了像是地源热泵、光伏等相结合的一些设施来让建筑尽量多的使用新能源。除此之外,我们用我们的系统,通过物联网的技术把它整个新能源的生产,包括跟电动桩的联动、跟储能联动以及它的消耗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人工智能的算法让它得到一个最有效的平衡。

举个例子,如果你只是用一个地源热泵技术,那它天生就不是智能化的,它的工作机制只是关和开,在关开之间达到峰值的时候,它会有一个比较高的能耗。那是否在它达到峰值之前就可能通过一种智能化的算法能够进行节能或者避免其每次触达最高的峰值。

通过这样三步:其一计算它本身整个建筑物的碳排放足迹,其二控制它能耗环节使用新能源的比例,其三在这基础上进行整体优化,我们基本上能够达到建筑自身零碳排放的结果,整个的碳足迹要求也远远低于本身客户对我们的要求,这个是通过我们的技术工具在新项目上的实施来实现的。

再举一个我们的工具在现有项目上实施的例子。我们给一家著名的北欧大型家具连锁商场做了一些项目,这是一个现有的商场,它现有的商场并不是智能化的。我们通过物联网IoT的技术在它的各个关键部位上装上了传感器来判断它整个能耗消耗的一个过程。

通过我们的判断和数据采集之后,在人工智能的优化下以及不增加额外投资情况下,能够降低25-30%的能耗,特别是在暖通系统优化上面,所以这个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那么目前客户也是非常希望我们在他所有的中国门店上去做这样的服务和布局,甚至也是想把这种应用推广到他们世界上的一些其他业务区域。我们也是非常乐于看到这种China to the World的实践。

与工商业客户合作中有哪些痛点与创新机会?

我们大概超80%是工商业客户,以工业客户为主。那其他的我们还有大量的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包括一些企事业单位,是这样的一个布局。在未来我们的任务其实就是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痛点,因为从埃顿集团角度来讲,我们这个行业,很多人会觉得这种服务行业、物业管理行业好像很传统,但我们恰恰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个行业还是通过创新去驱动的,所以这个行业的未来会越来越细分越来越专业。而且它的专业能力和它的赛道深度,或者说我们企业本身护城河的深度是由创新来打造。我们可以看到,近二十年来欧洲诞生了许多专业的工业服务巨头,同时细分市场公司在各个赛道上也进一步分化。

第二个我们认为能够帮助客户延长资产寿命,第三个就是帮助客户提高生产效率。专业度和创新力是我们行业发展壮大的最重要的核心。我们认为在这个行业里面,创新不可能仅靠一家公司闭门造车,在许多情况下,我们依靠合作伙伴来帮助我们实现共同目标。我们非常欢迎能够在环境服务、员工生活质量、碳排放、数字化等关键领域提升2B企业价值的创新型企业与我们合作,共同成长,进一步扩展行业赛道的宽度和深度。

对综合设施管理服务行业的展望

我们这个行业是需要非常强社会责任的企业,我觉得大家都有这个共识。

在整个发展上面,这个赛道我们觉得将来会越来越深,越来越宽,那么在这里面我觉得大家都是一种开放性的态度去合作,这里面的创新和赛道的发掘绝对不可能由一家企业完成。这个市场还在不断地创新,而且不停地有新的细分领域创造出来。

我认为整个行业肯定是一个万亿级的行业,所以我们要充满想象力和合作精神,跟大家一起去把各自的赛道都做广做深。

埃顿集团华北区:成为客户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合作伙伴

1999年埃顿集团在北京设立华北地区总部,覆盖了中国两个主要的城市集群以及经济带:京津冀和东三省。现在,埃顿在华北地区为100多个客户管理着200多个项目地点,员工数量也从最初的200人发展到了如今的2,000多。华北区强化了京津冀地区的商业串联,优化了地区资源配置,进一步实现地区互补和地区助力。同时,埃顿前瞻性地布局了与新能源,电动汽车,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前沿行业的互动与合作。

在华北地区,埃顿集团的竞争优势体现在更全面的业务线,即针对客户不同的需求提供更有针对性及全面的解决方案。目前埃顿在华北地区有三个大型示范项目,与国内行业排名前三的客户合作,继续发展综合设施管理、技术资产管理以及AdenEdge高端餐饮项目。

综合设施管理

通过整合资源,将整个企业的所有设施管理工作都列入一个团队的管理之下,IFM供应商更多地被认为是管理大型设施或更广泛投资组合的企业的关键战略伙伴。目前埃顿正为哈尔滨某汽车部件生产企业提供综合设施管理服务,包括保洁、保安、配餐等。

技术资产管理(TAM)

埃顿的技术资产管理是一项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旨在帮助企业维护各方面的基础设施与运行需求,使得企业可以解放出来,更多地关注他们的核心需求。同时,优秀的技术资产管理也可以帮助建筑管理者来降低设施的碳足迹以及更好地控制成本。
埃顿自2012年起为沈阳某汽车总装厂与总成厂项目提供全面的公共动力设施及建筑物运维管理服务,总服务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其中埃顿现场服务人员总数超过200人。

高端餐饮服务AdenEdge

埃顿集团的AdenEdge结合高端餐饮理念,致力于为客户提供更优质妥帖的服务,打造基于可持续性、健康安全和高品质的用餐体验。
2021年起,埃顿集团开始为北京某大型汽车企业提供AdenEdge高端餐饮配餐服务,驻场服务人员50余人,每天提供早餐、午餐与晚餐共2,400餐次。除了大型企业,越来越多像包玉刚实验学校这样的的国际学校也选择AdenEdge为其提供餐饮服务。

埃顿在基础服务的基础上引入数字化服务,使客户服务更高效、更专业,并且成为客户的合作伙伴,同时在帮助客户节能减排上,提供订制化服务方案。

基于埃顿数字化平台Akila以及新业务的引入,让客户看到了从单一传统的服务管理到综合性服务管理的转变,这也体现了埃顿有更全面的维度以及管理视野来为企业提供更为现代化的综合管理服务。更适合市场的需求,能够体现埃顿与其他物业公司的差异性,也符合客户方数字化转型的需求。

现在,埃顿集团在华北地区重点发展高质量的大、中型客户的综合设施管理服务,并推进数字化管理。凭借完备的技术服务团队,埃顿也在华北寻求更多在设施设备服务上的商机,并且重点发展新能源服务项目。

张鹏昊近期作为华北地区区域变革总监加入了埃顿集团。他在石化、工程机械、建筑、能源、医疗设备等行业拥有超过15年的经验,是业务发展和转型的资深领导者,具有全球视野以及与政府和私营机构合作的丰富背景。

我们与张鹏昊聊了聊关于他的职业生涯和他领导战略转型的使命与目标,特别是为集团在华北地区铺平数字化转型的道路。

Q1:你会如何描述你的工作?

整合更积极,更高效的团队,在华北区建立数字化,可持续解决方案的项目典范,提升服务客户的能力和效率,提高集团的收入规模和盈利水平,成为客户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

Q2:是什么吸引你加入埃顿集团?

集团在综合设施管理领域已经建立起行业的标杆,项目管理和服务都建立了完善的体系和标准,一直围绕客户为中心开展业务,有成熟高效的团队,是非常值得信赖的企业。而新的战略方向更具有吸引力,面对碳中和的目标,采用数字化工具作为平台,通过实体服务和数据服务,与客户做伙伴,共同创造价值。这是与我的职业背景很契合的,也是我对未来发展的期望。

首先和华北区的团队达成共识,准确理解集团的战略,并转化为行动计划;其次是与关键客户,大客户等利益相关方形成战略合作,建立数字化,可持续项目的标杆,并在华北区示范和推广,扩大营收的规模;还有很重要的,就是要和集团各条业务线紧密合作,优化区域项目的管理和运营,降本增效,提高项目盈利。

Q3:你在埃顿集团的使命/目标是什么?

首先和华北区的团队达成共识,准确理解集团的战略,并转化为行动计划;其次是与关键客户,大客户等利益相关方形成战略合作,建立数字化,可持续项目的标杆,并在华北区示范和推广,扩大营收的规模;还有很重要的,就是要和集团各条业务线紧密合作,优化区域项目的管理和运营,降本增效,提高项目盈利。

Q4:是什么让华北成为独特的经营环境?华北地区发展业务的重点有哪些?

华北区从地域上,有两个大的城市团,一是京津冀,二是东三省;从经济发展来看,国家围绕京津冀在打造绿色生态,科技创新和数字化经济,城市更新的典范,并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而东三省在面临老工业基地升级,产业转型,促进就业。这都符合了集团的战略规划和业务特长。

面对城市群,商业楼宇的综合设施服务,借助Akila数字孪生平台来帮助客户降本增效,提高满意度,是具有广阔市场的。面对工业企业和工业园区,能源和设施管理,是帮助企业提高效率,增加收益的关键。无论是商业客户,工业客户,还是政府客户,需要的不仅是服务商,而是合作伙伴,要的不是满足他们的需求,而是能和他们一起识别问题,形成解决方案,链接资源,形成价值的共生。

Q5:数字化整合与转型对企业有多重要?

数字化时代下,一个游戏实现5000万用户,只需要19天,这是工业时代所不可想象的,企业不去顺应这个趋势,开始整合与转型,会迅速被淘汰。快速的技术迭代让服务升级成为可能,数据化平台可以更有效地整合资源,对客户的响应也更加及时 – 我们不再是被动地满足客户需求,而是为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Q6:一个成功的转型战略的秘诀是什么?

首先要快速的在集团内部,从上到下形成共识,让相关方能够充分理解战略的意义和意图。其次是要激发员工对战略的热情和责任感,愿意充分行动起来和协作起来。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要有行动计划和时间表,把文字转化为行动,一点点的行为改变也比没有改变要好。第四是要有考核和复盘的安排,让我们能了解进展和存在问题,及时调整和优化。

Q7:您过去的工作经验有哪些可以应用到在埃顿集团的工作,尤其是与埃顿在华北地区的战略转型相关的?

我曾经在政府事业单位工作,做机械行业的节能环保工作的管理,所以很熟悉国家宏观政策和政府部门执行的逻辑和需求,对于数字化经济,双碳政策,ESG,可持续发展,产业和城市更新都有很好的理解。

在一家丹麦工程咨询公司做市场总监时,主要是负责中国区的绿色建筑,生态园区,节能减排的业务,能够准确把握工业客户,商业客户和政府客户的需求,从投资,建设,运营全流程,把控项目的实操落地。

我在环保上市公司曾经担任华北区的总经理,包括了京津冀,东三省,山东山西和内蒙这几个区域,有上百位管理和销售团队要管理,十几个运营的项目要管理,还有上千名项目上的员工去照顾,这些都需要强有力的管理能力和领导力,也需要有战略执行和结果导向。这些都和集团在华北的业务要求是一致的,虽然行业有所不同,但工作方法和逻辑是相通的。

Q8:当你建立一个团队时,你期望候选人有哪些特质?

首先是有强烈的主动性和自我实现的意愿,愿意在公司的平台上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帮助公司的成长;其次要能协调资源和多方面沟通,能够形成有效的团队协同与合作;第三要有很强的结果导向,从目标分解到行动计划,从行动计划到时间节点,最后能够拿到结果;第四要善于学习和复盘,快速迭代新的技能,不断优化能力和方法。

AR增强现实技术对设施管理的影响与作用

一直以来,在运营与技术应用中做出战略性的选择极大地帮助了埃顿集团为客户提供出色的服务与价值,即使是被突发事件影响的极端情况下,例如最近上海的疫情封控,埃顿也可以持续、高质量地完成工作。

对于许多客户的设施站点而言,封控限制在两个月后依然存在,这也再次证明了弹性、恢复力、创造力与强大的技术集成有助于远程团队的工作协作。

这一挑战对于埃顿的客户来说也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以让我们充分了解通过长期的远程站点管理内部运营,以及维护计划的执行与监测所建立起来的严格、有规划的方法与能力。

凭借25年的设施管理经验,埃顿集团在建筑环境管理领域拥有领先的专业知识,并应用尖端技术引领设施管理的下一次重大革命。埃顿的技术资产管理解决方案现在运用了由埃顿孵化的数字孪生平台Akila,它是我们数字化转型的核心。

 

我们正在跳出传统的技术设施管理范畴思考问题,新的技术正在推动技术资产维护与方式发展。特别引起大家注意的新技术之一便是增强现实AR,有时也被称为辅助现实。在一个即使是最基本的数字化手段都不容易推进的行业,这些新科技工具是如何在埃顿的综合设施管理工具库中拥有一席之地的?

过去五年里,我一直在探索AR技术在设施管理中的应用,在这段艰难的旅程中有过不少失败的尝试。AR解决方案提供商对于产品可能会过于自信,经常夸大新产品的优势,而对于实际应用AR的专业人士来说,我们必须要考虑转换成本并且容易产生对现状的偏见。AR技术的应用道路是崎岖不平的,也充满了不少不合理的特质,而我们真正的目标是解决实际性的挑战。

在2022年,我们必须承认几个事实

与新冠疫情爆发前相比,AR技术现在变得更加可靠与强大了。其连通性的主要问题不像以前那么突出,用于处理压缩和图像稳定的全新强大算法也已经足够成熟,可以支持真实条件下的工作。

随着对合规性记录归档的期望与要求不断提高,以及云技术、数字孪生技术等的可用性正在支持创建正确的基础设施来存储和处理海量数据,记录技术人员的工作正在变得更加便捷、容易甚至可以激励更多人的工作。当技术工作与大家的健康、环境、安全、安保以及声誉直接相关时,更是如此。

疫情相关的限制也正在增加采用AR技术的动力,远程团队之间的协作成为了关键(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最初推动这项技术的出发点之一,但是我们的经验使我们意识到它在设施管理业务中的重要性次于合规性)。

到今天为止,我们已经确定了一些使用AR设备协助我们工作并且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实际使用案例。就在最近,我们帮助了一个想要将生产线从那个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的客户,由于迁移专家无法亲自从上海办公室到位于北京的工厂检查生产线,客户无法获得报价来考虑接下来的行动,导致所有计划被搁置。

但在埃顿,我们不会轻易接受现状,我们决定将AR眼镜寄送至北京,让我们的一位工程师戴上它来到生产线现场,迁移专家能够指导工程师在机器设备周围工作,验证有关周围环境、起重机以及其他搬运设备的可用性、生产线各种设备的连接、形状和形式等关键细节,两天后我们就为客户提供了报价。

这种快速的成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正在使AR技术正常化应用,增加可以熟悉AR技术的技术人员和工程师数量,并最终降低工作行为方式转换的成本,同时重新定义工作模式。

与此同时,我们现在也在检查检测工作中进一步探索并应用AR技术。对于火灾风险控制这种最重要的问题,我们正在帮助技术人员建立新的工作模式,让他们可以戴上AR眼镜并且通过它来记录检查检测过程,扫描现场的二维码,将数字化的记录在该设施的数字孪生体中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我们正在推动类似这样案例的应用,因为这对于技术人员的干扰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我们已经在Akila应用程序中使用基于二维码的检查检测工作方式),并且我们有充分的理由来使用新工具在大家最关心的消防安全问题上有更好的应用。我们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结果,来促使我们探索进一步的发展,比如显示直接来自数字孪生平台的技术资产健康评分、创建可以直接发布到数字孪生平台的事件通知、或者向技术人员反馈有关已完成任务的信息。

这有效地创建了一个“综合设施管理元宇宙“,这当中的数字化信息在现实世界中正在被创建与共享,我们的客户在执行关键检查时可以站在技术人员的立场上,技术专家在搬迁前评估大型生产线状况时也可以借用现场工程师的“眼睛”等等。这些经历与第四次工业革命版的“阿凡达”电影很是相像。

通过专注于以价值为导向的用例,涉及风险管理、合规性以及增加与客户就绩效管理方面进行透明对话的主题,同时制定方法使这些过渡对于员工来说尽可能轻松便捷,一步一个脚印,一次一个实际用例,我们正在使AR技术这一新现实成为日常习惯。

埃顿致力于为我们的客户提供透明、高效和数字化的解决方案,今年早些时候,埃顿集团孵化的数字孪生平台Akila与增强现实(AR)可穿戴技术的全球领导者AMA正式达成合作,将AR可穿戴技术整合为辅助设施维护的强大工具,埃顿工程师可以配备AMA XpertEye眼镜来进行检查工作并且提供远程协助,将客户的能源效率、资产性能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本文由埃顿集团设备维护与管理技术服务及解决方案负责人纪尧慕(Guillaume GIMONET)撰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