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进设施管理,提升工作场所体验(一)

这是一个关乎体验的时代,我们已知用户体验 (UX) 适用于网络和移动用户,客户体验 (CX) 适用于客户和消费者,而今,更诞生了WX——工作场所体验。通过改进设施管理,从而打造一个整体的、以员工为中心的良好环境,将健康和舒适作为优先项,建立起人与环境的和谐平衡、并进而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

工作场所的定义在悄然改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工作和个人生活的界限正逐渐模糊,工作场所的可能性也愈加变得多样,人们期待在办公室体验到与过往不同的感受,这也要求工作场所的舒适度和体验感作出改变。相应地,企业面临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考虑如何打造和提升更适宜的工作场所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便是其中重要的一环。

通过良好工作场所的搭建,让人员间的协作得到推动、令社区间的连接变得紧密,企业便也能从这些改变中长期获益。

工作场所体验WX包含哪些因素

工作场所体验WX 是一套整体系统,其起点是设施管理行业常提及的“软服务”。同时,WX 覆盖多个细分领域,包括典型工作场所的所有组成部分。

  • 软服务:食品、卫生与清洁、前台、安保
  • 硬服务和环境服务:能源管理、废弃物管理、空气质量、资产维护
  • 工作空间设计:家具和家装布局、绿化、室内设计、声学、照明
  • 社区参与:活动、协作空间、PD 和培训、健身计划、服务应用程序、反馈应用程序等

此外,数据透明度和内部沟通也是影响工作场所体验重要因素。例如,想象一个工作场所降低了能耗,提高了回收利用率,或其室内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如果公司能将相关信息量化并进行可视化传播,使其对员工和访客可见(这使得数字孪生技术迅速成为高价值资产的领域),这一切都将有助于提升工作场所体验。

新工作场所的竞争赛道:环境、舒适、以人为本

自2019年新冠疫情爆发以来,远程工作成为全球企业及员工所接受和熟悉的现实选择。调查显示,相比办公室,99% 的受访员工更喜欢居家办公,72% 的员工甚至表示今后没有再去公司办公的必要。这就造成如今的工作场所需要和舒适亲切的居家环境作“竞争”。

在哈佛大学最近的调查中,我们惊讶地发现受访者在挑选雇主时会将工作场所体验作为更优先的考量因素,诸如更佳的空气质量、是否能接触到自然光线,以及能否个性化布置我们的工作空间。事实上,空气质量和光线是影响员工绩效、幸福感和健康的最大因素,而不是我们本以为重要的健身设施。

毋庸置疑的是,若企业能投资于改善工作环境,不仅能激发士气,还能收获显著的生产力提升。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研究了以用户为中心的建筑设计如何影响生产力。他们发现提升生产力的相关因素:

  • +23% 来自照明改善。
  • +18% 来自定期接触自然环境。
  • +11% 来自通风改善。

Flexible workplace environment

构成良好工作体验的三大要素

放置更多绿植、提供更好咖啡和舒适沙发就算创造了良好的工作体验?事实远不止此。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场所体验战略需建立在具备以下三大核心要素的综合基础设施之上:

即:空间/环境、数字化和人类体验

空间/环境:

该要素旨在为场地的物理属性建立最佳用途和布局,同时考虑面积和平面图、天花板高度及整个设施的移动模式等因素。该要素还包括更微妙但影响力更大的环境类别,如光照、声学、通风和气味,以及通过决定绿化、室内设计和现场设施而设置的整体基调和标识。其关键衡量标准是空间的灵活性,支持共享、混合使用的空间,在工作、培训和社交功能之间实现轻松转换。

数字化:

移动工具:员工可用于解决从订餐、订房到报告维护等的一切问题。解决方案提供商用于任务管理和 KPI 跟踪。物联网传感器实时测量从空间占用、空气质量到现场安全的所有相关数据。

数字平台:以赋权更好决策和节约成本的方式链接、优化和可视化所产生的数据。

数字化工具和数字平台能为工作空间的提升带来什么?

第一,它促成了更便捷的工作体验,并对建筑使用者的需求作出响应。

第二,它让公司和建筑管理者更充分地了解建筑内实际发生的情况,从服务提供的有效性到员工在工作时表现出的偏好和行为模式。经过这样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快更好地做出优化工作空间的决策。

Aden HQ digital twin workplace

人员体验:

虽然排在三大要素的最后,但人员体验必然是 WX 的起点和终点,是 WX 的主要衡量方式。这必须在几个层面上进行衡量:空间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了员工个人的工作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工作?同时,设施的设计、灵活性和全面管理机制如何推动不同部门在工作空间中增进互动、培养更强社区意识和共同使命感。

然而,工作场所体验的提升并不能一蹴而就,进行综合设施管理对弱项进行查漏补缺的同时,也需要周期性地全面复盘、循环优化,将工作场所体验的维护和提升视作一项长期的投入和例行工作。

Pleasant workplace environment

具体如何作出改进?应该寻找怎样的IFM综合设施管理合作伙伴来提供高效、可靠的,基于数字智能技术的整合解决方案?

相关阅读推荐:

如何改进设施管理,提升工作场所体验(二)

埃顿服务总部打造绿色办公和综合设施管理体验中心

如何升级公司餐饮服务,助力提升企业软实力?

总结:

  • 公司餐饮服务是留住员工的一个重要因素
  • 与食品服务提供商开展战略性合作能丰富菜品种类,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更高标准的食物
  • 创新技术能降低成本,提高 ESG 评级
  • 公司餐饮服务能提高员工生产力和公司文化
  • 企业合理的餐饮服务能吸引高端人才

公司餐饮服务正在经历大规模调整,在未来三到四年内,该市场预计将增长 1870 亿美元,而亚洲将占该增长的 38%。 我们正在调整咖啡间、配餐间或自助餐厅的旧模式,以满足当代高端人才的多样化、高标准要求。现代劳动力非常重视工作场所的体验感,餐食就是其中重要一环。事实上,根据卓越职场研究所研究,100 强企业无不大力投资餐饮服务为员工提供高标准的餐饮,不仅追求质量,更重视菜品种类、健康和可持续性。

与固守旧模式的公司相比,这一调整转变不仅能让公司获得更高的员工满意度、员工留存率,亦能招聘到更高端的人才。同时,随着 ESG 成为公司利益攸关方的最高指南,员工满意度和可持续性等指标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

公司餐饮新标准:为员工提供参观级就餐体验

公司餐饮标准迎来最大挑战:餐馆级餐饮就餐体验。来自亚洲的城市年轻人进入职场后,提出了新的餐食口感和更高的餐饮标准。他们追求高质量、品类多的餐食。到目前为止,只有餐馆能满足这一诉求。让这一挑战难上加难的是外卖崛起,这让年轻人更加容易品尝餐馆美食。但是,公司餐饮依然有方法应对这一挑战。

应对挑战的第一步是满足员工对食物质量、种类和体验方面的要求。为了做到这一点,高级公司餐饮负责人聘请餐饮行业专家和技艺高超的厨师,他们不愿在餐馆行业打拼,他们希望谋求一份能给他们更多创造空间和更多接触用餐者机会的岗位。这些厨师与营养师合作,共同规划和设计菜单,制订更好的菜品流程。此外,他们也与技术和建筑设计师合作,创建更令人满意的用餐空间。

重新思考企业食堂服务-打造员工专属餐厅

当食堂排队已成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品类更丰富,用餐环境更舒服的餐厅。谷歌开发了让人难以置信的谷歌员工专属餐饮服务,把食堂模式调整为更多元化就餐的互动模式。员工除了能享受到丰富多样的菜品,亦能从提供各种精美食品的多个小型咖啡馆中进行挑选。同样,花旗集团与纽约市餐馆协会合作,采用同谷歌类似的理念,将其食堂改造为贯通 15 个餐饮理念的餐厅。谷歌、花旗集团等公司直面挑战,向其员工提供质量更高、品种更多的食物。他们会采取进一步措施,并使其服务成为比餐馆更加便利的选择。

公司餐饮服务助力生产力

餐饮承包商的关注点不应仅限于食物质量。提供高质量的现场餐饮服务不仅能提高员工生产力、按时出勤率、健康,亦能提升员工的工作热情。餐饮服务文化转变成办公室文化。餐饮质量是员工上班的一个动力。早餐服务能推动员工早出勤,尤其是允许厨师从头开始发挥创造性并制作其理想菜肴后。无论是在公司餐厅内,还是在公司餐厅附近享用丰盛的午餐,都能让他们开心地回到办公桌,尽快完成工作。根据WorkTech,这种做法让每天工作效率可提高 20 分钟。优质的餐饮服务和甜点能让员工自愿加班,为公司创造更多价值。有什么东西能像美味的甜点一样让员工绽放美丽的笑容呢?

发挥优势:公司餐饮服务如何优于餐馆服务

对比餐馆,公司餐厅可以提供某些服务:点餐便利性、更有竞争力的价格、个性化和团体性沟通。理想的餐饮承包商能提供综合服务优势——盒饭、定点服务、快闪零食杂货店、主题咖啡馆、浓缩咖啡馆、定制饮食、直达厨房的在线反馈。这些服务优势能让员工通过所需的餐厅服务体验,加入到享用餐厅服务的社群中。

Workplace dining space employees working

餐饮: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如今的公司餐饮服务内容广泛,午餐只是其中一部分。餐饮服务提供商必须满足公司的各种常见活动需求——从每日膳食、假日聚会到重要客户会议、高层人员餐食、餐食定制、商业街标准餐食。在老员工眼里,餐饮服务或餐饮福利是一个很好的加分项。千禧一代和年轻的 Z 世代员工将餐饮服务或餐饮福利列入公司前 15 大福利中。

尽管员工对提高餐饮服务的需求如此之高,仅一小部分公司提供优质的餐饮服务。HRM 2018 研究结果显示,少于 1/3 的公司向员工提供免费零食和饮料,仅 29% 的公司提供现场餐饮服务。但是,选择为员工提供优质餐饮服务的公司很快从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并成功吸引高端人才。

合作伙伴是成功的关键

对现代公司而言,实现这些现代内部标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仅仅追求精简业务并持续盈利不符合增加餐饮服务人员的需求,遵守最新规章制度、管理保险责任、招聘人才都提出了巨大挑战,而竞争情况已经达到一定规模并具备一定影响力。成功提供优质餐饮服务的关键是找到可靠的合作伙伴,其餐饮服务理念与公司的餐饮服务理念一致。

Sustainable table setting workplace dining space

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高于市场营销

当下,餐饮服务承包商贯彻的最佳实践与全球报告倡议组织公布的 ESG 标准完全一致。当今,每一家公司都需要尽可能地成为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公司,提供绿色环保、可持续的高质餐饮服务。从本地采购的新鲜食物必须是合乎道德生产且品质更佳的食物,只有这种食物才能为您的 ESG 计划提供支持。

但是满足 ESG 目标不仅仅是确保采购渠道,采用创新技术减少食物浪费已成为行业标准。剩余食物可以低价打包卖给员工带回家,承装新鲜食材的盒子可直接卖给员工,未使用过的食物捐赠给当地食物银行和慈善机构。食材可以就地通过水培方式或在花园里种植。通过在餐厅就餐而不是每日订外卖,员工能够最大程度减少包装垃圾数量,并能严格管控必要包装垃圾的类型及其对环境带来的影响。通过本地集中采购食物,可降低食品制备的碳强度。公司餐饮服务对 ESG 产生巨大影响。

一起就餐,一起工作:通过食物构建工作社群

创造积极的就餐环境,摆脱在办公桌前就餐的压力,为员工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培养员工的集体感。只有集体才能培养积极向上的文化。自古以来,集体的基础就是分享食物。这些无形效益也会产生巨大影响——健康的食物、均衡的营养、合理的食物分量对员工的健康和体能产生积极影响。《哈佛商业评论》中的强生公司案例研究显示,通过减少医疗成本、旷工、员工流失率,在员工福利方面的投资回报率高达 600%。

结论

投资优质公司餐饮服务等综合福利能够带来大量益处。这种员工福利是改善 ESG 和员工健康、人才招募、工作热情整体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减少食物和包装垃圾、降低碳强度、支持当地农业、改善员工健康,理想的餐饮服务合作伙伴能够帮助公司提高 ESG 评级。只需提供优质公司餐饮服务,即能提升公司在潜在员工心中的形象。贵司的员工福利待遇将媲美呈高速发展态势的著名公司。

现代人才招聘的特征是‘人才战’。全球人才需求供不应求,人才需求缺口将会继续扩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何吸引、招聘、留住人才?改善员工饮食服务等福利不仅能提高现有员工的工作热情和舒适感,而且还能提高公司声望、业务质量和稳定性。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登陆,企业该如何有效应对?

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鸣锣开市。占全国碳排放40%以上的超2000家发电企业作为首批交易主体走进市场。首日成交均价51.23元/吨,成交量410.40万吨,成交额逾2.1亿元。那么,什么是碳交易?为何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这个市场的建立对于有碳排放需求的企业又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什么是碳交易?

“碳交易”又称为“碳排放配额(CEA)交易”,主要是将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商品进行交易的市场机制,是一种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在6种被要求排减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CO2)为最大宗,所以这种交易以每吨二氧化碳当量(tCO2e)为计算单位,通称为“碳交易”。其交易市场称为碳市场(Carbon Market)交易前,会由政府先确定当地减排总量,然后再将排放权以配额的方式发放给企业等市场主体。如果企业排放量高于配额,就要到市场上购买配额;反之,如果企业实际碳排放量小于配额,就可以在市场上出售所剩余的配额。Cap and trade infographic

 

为何要建立全国统一的碳市场?

中国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并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今年早些时候的两会上提出的十四五规划也着重强调了这两点,建立并逐步完善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简称碳市场)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

全国碳市场的运行,打破了地域的限制,配额可以在企业之间更好地流通, 有望大幅降低全社会总的减排成本。 纳入首批全国碳市场覆盖的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这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交易方式上,碳排放配额(CEA)交易应当通过交易系统进行,可以采取协议转让、单向竞价或者其他符合规定的方式,协议转让包括挂牌协议交易和大宗协议交易。

谁可以参与碳市场交易?

目前,碳交易市场处于启动初期,由2225家发电企业率先开展交易。但可以预见的是,当碳交易市场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和成熟后,更多行业、乃至工商企业也将被纳入交易范畴。生态环境部已组织开展了相关行业企业的碳排放数据报告与核查,除发电行业以外,还涵盖了建材、有色、钢铁、石化、化工、造纸、航空等。未来,随着碳市场版图的延伸,企业对节能减排的需求不断加码,在能源类型的采用上更多向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倾斜,与此同时,也需要通过卓越的能效管理来优化企业的能耗运行,对于致力于提供这些服务与解决方案的能源管理企业来说,这将是巨大的机遇也同样充满着挑战。

同时目前未参与碳市场的公司可以采取措施控制其总排放量和碳影响。 有多种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可以相对快速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例如暖通空调优化压缩空气泄漏管理

企业如何适应新兴的碳市场

对于需要快速过渡到低碳运营的公司来说,最好的选择是寻找战略合作伙伴。 一个好的能源合作伙伴可以精准定位您的运营对碳排放影响最大的地方在哪,并在不影响您的底线的情况下优化运营减少碳排放。

甚至可以选择在零资本支出的情况下做到这一点。 其中一种方法是与可以接管能源管理和改造的 ESCO 或能源服务公司合作,但可能存在缺点,尤其是在涉及透明度差异时。

这就是 Aden 创建埃顿能源的原因之一,它使用 Akila(一个 AI+IoT 平台)来跟踪这些指标以实现完全透明,并使用机器学习来优化能源效率和可靠性。

迈向零碳未来

控制碳排放总量将造福全社会。 但部分企业将面临合规、降本增效等诸多挑战。 尽管如此,企业仍需快速跟上变化的步伐,积极应对。 无论您的企业在能源效率管理或可持续发展方面处于哪个阶段,寻找可靠的能源合作伙伴都可以帮助您的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开放以及国家 2030 和 2060 计划的出台,现在是开始的最佳时机。

智能安保系统:保护建筑物及设施安全

智能安保系统:专为满足物业安保需求而优化设计

实际上,智能安保系统就是将数字及技术元素融入到传统的人类安保力量中。传感器、机器人和物联网网络等技术正在提高物业安保团队的效率和效力。技术可带来更稳健的系统,所需的操作人员团队规模更小,并可为相关人员、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方提供更深入的洞察力和透明度。

相关概念以及尖端组件的概述将帮助我们发掘进行可靠投资的最佳方式 — 一种专为满足建筑物安保需求而经过优化设计的方式。

物业安保的主要需求

物业安保需求可被细分为几个主要概念,包括但不限于:

  • 门禁控制:谁可以进入建筑物,他们可以出入哪些地方,以及他们可以使用哪些设备
  • 应急预案:针对自然或人为的灾害和威胁采取预防措施
  • 危机管理:在员工安全受到威胁的意外、独特、高危情况下采取应对措施
  • 员工和培训:聘用合适的员工,确保他们迅速掌握最新的技术和工具
  • 网络防御:保护在站点内部或站点之间通过网络传输的公司敏感数据

智能安保系统的核心是将所有这些需求进行数字化转型。这既是一个软件问题,也是一个硬件问题。例如,即使在楼宇中安装了最新的高科技摄像头,也需要强健的网络基础设施来支持数据传输,并将数据集成到一个中央平台。将人、设备和网络这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才能让安保系统真正智能化。

智能安保系统带来的设备需求

每个物业设施都有所不同,需求也有所不同。我们应该谨慎决定使用哪些组件及其组合方式。每种情况都有所不同,并且均可从多个维度进行审查。然而,从总体上来说,由于三大高科技设备能够提高安保人员的能力并缩短响应时间,这些设备在安保系统行业引起了轰动。

智能摄像头

通过将安全软件集成至视觉监控系统功能的各个方面以对其进行升级 — 特别是面部和物体(如车辆)识别功能 — 这有助于处理各种关键元素,例如:身份确认、门禁控制、建筑物内或网络中的通信确认。智能摄像头可以采用和传统闭路电视一样的方法进行安装,亦可将其安装在无人机和机器人上。

Smart camera security

安保机器人

安保行业正在快速开发能够自主移动并做出响应的机器人,这种机器人还能从某个空间收集数据和全天候的视觉和音频馈送 — 与无人机一样,机器人的规格和针对性功能也在不断发展,但是通常而言,安保机器人之所以具有吸引力,部分原因在于其更大型、更实用,与人类安保人员在其岗位上或巡逻时提供的服务几乎完全一样。库存检查、威胁识别以及即时警报均是机器人防御机制的典型功能,让其极具吸引力。

Robotic security on patrol

无人机

无人机将视觉监控功能与空中机动性相结合,因此被部署用于防止和应对各种安保和安全威胁,包括入侵、火灾及化学品泄漏。和机器人一样,无人机可以沿着预先规划的路径进入建筑物内部,而大型无人机可以对几乎任何规模的整个建筑进行调查或监控。随着无人机尺寸和功能的日趋多样化,我们需要考虑其操作问题(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培训和相关经验)以及其如何为安保系统中的其他要素提供支持。

如果无人机落入攻击者手中,会带来一种重大的新型威胁(如工业间谍),因此安保服务提供商正大力投资反无人机研发。

Smart drone security at industrial facility

所有这些先进的设备,尽管十分智能化,但是仍需依赖安保团队的正确操作。还需要将这些设备正确关联并连接至站点的安保网络中,并在一个管理平台内进行集中控制,这样才能更好的保障建筑物及设施安全。

智能安保系统必须遵循的三项指导原则

所有建筑物安保系统的中心都是控制室。人、设备和网络在此交汇。问题在此确认,安保团队也在此派遣。控制室是站点或建筑物安保网络神经系统的核心。随着团队人数减少以及技术越来越受重视,这一核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要。

智能安保系统控制室会接收人和物联网设备收集的所有信息 — 所有能引起警惕的景象、声音、甚至气味。由设备收集的感官输入必须进行相应配置,而所有自动化或数字化安保操作必须能遵循正确的协议并根据其进行检查,以符合站点的标准。因此,所有与物联网相关联的智能安保系统必须遵循以下三项指导原则:

连接物联网中的“物”(IoT 中的 ‘T’):随着市面上监控系统的增多,其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 例如,在发生事故后(无论是由于自然原因,还是由于疏忽大意,亦或是由于蓄意攻击而引发的事故),利益相关者可能会问为什么特定的关键资产没有从一开始就连接至网络(在未连接至网络的情况下)?针对重要资产的传感器监控功能逐渐成为负责任的设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网络保护:将如此多的连接设备暴露在本地网络和互联网上意味着很快会出现明显的危险,因此必须将资产与动态网络威胁(数据盗窃、勒索软件、阻止系统运行的网络攻击)隔离开来,而若需做到这一点,切记数字端必须完全支持实体端,反之亦然,因为两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语义的强健性:当这些数据从智能结构的传感器输入至网络中时,十分有必要在每个点整理这些数据并将其导向至安全的访问点。此时,恢复力问题便会显现出来。当紧急情况影响到建筑物系统多个部分时,数据处理和指挥中心是否仍能尽可能长时间地平稳运行?

安保系统应根据特定项目中涉及的任何人所面临的威胁和风险以及这些风险和威胁在未来可能的变化不断改进,这一点很重要。

总体而言,我们可以看到:

  • 安保人员团队将自然的变得越来越小,接受更多数字工具使用方面的培训,以及能够同时操作多个级别的智能系统 – 运营技术 (OT)端和系统物联网段的不可分离性有时被称为符合运营技术、物联网。这既反映了现有最有效的工具的性质,也反映了影响项目的威胁的混合性质。
  • 数字系统需要提前进行深度规划、对物理和网络安全进行动态维护以及对新型风险和未来可能需要接受测试的恢复力进行仔细评估。

新的前沿技术给设施安保带来的独特威胁

随着业务运营日趋数字化,特别是更多地采用了物联网/智能系统,我们需要在设施安保措施中考虑一个新的安全和安保领域:网络防御。尽管许多公司已经意识到其商业秘密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便是企业间谍活动和黑客攻击,但仍有许多公司并未考虑到其连接至网络的实物资产。

然而,这样的威胁是真实存在的。

网络攻击可以对贵重的实物资产造成直接影响,例如 2021 年 5 月 发生的美国科洛尼尔管道运输公司遭到攻击一事,此外,恶意的 WiFi 路由器、摄像头、卡片数据窃取器或藏有恶意软件的 USB 数据棒等实体设备均可能被用于物理结构中以对 IT 系统造成危害。据估计, 2020 年勒索软件攻击造成的全球损失将从 2019 年的 110 亿美元增至 200 亿美元。随着利益的增长,恶意攻击者有了更多动机来研发新工具和新技术,以通过攻击系统中的任何薄弱环节来入侵系统。

如何保护物联网资产

为做好应对准备,企业可以通过以下方法采取措施来保护其物联网资产:

  • 评估监控建筑物安保系统的中央数字平台的安全性
  • 始终如一地指导和培训一个职责明确的团队
  • 监控系统的常规访问点 — 物理或数字
  • 确保 IT 安全协调员和建筑物负责人之间的顺畅沟通

智能安保系统:更高效、更有效、更全面

建筑物和设施的安保系统正在发生多维变化。硬件和软件形式的技术正在加强安保人员的能力,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团队小型化、专业化的实现。新的安保系统更加重视控制室和中央数字管理平台,以执行协议并应对威胁。

然而,人这一要素仍然极具重要性。新技术可以使安全和安保工作更高效、更有效,但也有其弱点。因此,训练有素的员工对于智能安保系统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一个真正的智能安保系统集成了三个要素:人员、设备和网络。这三者之间相互协同工作,而非相互替代。

工业搬运为何更推荐锂离子蓄电池电动叉车?

叉车车队管理意味着需考虑诸多因素,而非仅仅是前期成本。叉车检修需求、寿命和能效,全都是优化工业搬运运营的重要因素。

任何企业而言,优化搬运车队都是一个重大项目。需考虑从财务到运营的诸多不同因素。对于特定机器,所有车队经理都想最小化停机时间、减少事故、缩减能源或燃料需求并满足运营需求。

尽管未来几年汽油动力叉车仍会在车队中继续服役,但电动叉车后来居上。电动叉车主要有铅酸蓄电池动力和锂离子蓄电池动力两种类型。电动叉车蓄电池选择对车队优化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已然超出许多车队经理的设想。

在亚洲,搬运设备仍普遍采用传统铅酸蓄电池驱动。这种决策的主要驱动因素:锂离子蓄电池贵很多。然而,在容量、寿命和效率方面已有长足进步,早就弥补了成本劣势。

而今,锂离子蓄电池动力叉车越来越受到工业和物流客户的青睐。如果您的车队尚未尝试过锂离子动力叉车,那么,请查收考虑用其替换铅酸蓄电池叉车的四大理由。

理由1 — 体积更小,蓄能更多

铅酸蓄电池,往往在工作时间内就要进行更换,相比之下,锂离子蓄电池则能续航一整天,这是因为其蓄能密度更高。这样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操作过程中停机时间更少。无需更换蓄电池意味着在最需要的时候无工时损失。

此外,锂离子蓄电池所占物理空间较同等铅酸蓄电池更小。大多数使用铅酸蓄电池叉车的车队需要一个专门的房间来完成充电任务以应对漏液和烟雾风险。而锂离子电动叉车就不存在类似风险;因此,占用的宝贵地面空间更少。

理由2 — 快充且易于保养

锂离子蓄电池的充电速度比铅酸蓄电池快8 倍,而且具备无需冷却时间的优势。它可以在短短一小时内完全充满,意味着操作停机时间更短。由于无需花时间等待充电,因而车队运营所需采购的电池数量更少。现场完成的工作更多,蓄电池更换次数急剧减少,电池采购数量更少,这些优势早就抵消掉了较高的单价。

它的另一大优势就是无需日常维护。不同于铅酸蓄电池,锂离子蓄电池不需要持续保养,无须补水,也无须监控酸泄露和酸腐蚀。这意味着现场更安全,为现场节约出更多时间以专注于其他任务。

理由3 — 寿命更长,无“记忆效应”

数据能够说明一切。锂离子蓄电池可以完成多达 6000 次充电循环,而传统铅酸蓄电池最多只能维持 1200 次充电循环。

然而,当您深入问题的时候,价值差异就会水落石出——针对不同类型的蓄电池,如何才算一个充电循环?对于老式铅酸蓄电池来说,充电时间无论长短,都视为一次充电。整晚 8 小时的充电和午休短暂充电,二者一视同仁。每次接入电源,都意味着公司资产损耗——这就是低效铅酸蓄电池臭名昭著的“记忆效应”。

相反,锂离子蓄电池没有记忆效应。如果您的员工只充了 25% 的部分电量,那么,所失即所得——一次充电循环的 25%。充了 50% 的电量则为半个充电循环,依此类推。换句话说,它不仅可以提供更多充电循环,还可以确保充分利用蓄电池寿命。这是老式铅酸蓄电池无法企及的。

理由4 — 高效而环保

虽然锂离子蓄电池前期投资较大,但是其寿命和效率上的优势足以补偿差价,尤其是在要求蓄电池每周 7 天、每天 24 小时运行的情况下。如前所述,其预期寿命超出铅酸蓄电池约 4 倍。更长寿命意味着生产和弃置时更少的碳足迹。
此外,它不含稀有金属和有毒材料,其生产和耗尽后的生态影响均低于其他蓄电池。而其充电循环过程中不产生二氧化碳(CO2)和烟雾,不仅环保,而且效能高出 30%,意味着更少的碳足迹和费用。

每个叉车车队都应使用锂离子叉车吗?

任何用心的车队经理均需了解并考虑锂离子蓄电池。事实上,对于某些场所而言,锂离子动力叉车是制胜法宝,而对一些场所而言却未必如此。这完全取决于运营需要。
对于车队经理、仓库经理或其他有兴趣在其车队中引进锂离子叉车的任何人来说,获取正确报价和咨询都十分重要。制定战略计划,规划好引进锂离子叉车的时间、地点和方法,能确保将优化效率过程中对您运营所产生的干扰最小化。

压缩空气泄漏有什么危害?百万经济损失不容小觑

压缩空气泄漏层出不穷,造成的经济损失及碳排放量的增加不容小觑,了解其泄漏原因,评估及修复,让压缩空气泄漏管理帮助您降低成本、使效率和碳排放的效益最大化。

压缩空气防泄漏管控-业界控制成本和减少碳足迹最为迅速和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

压缩空气是工业发展的隐形支柱,在工业生产的诸多环节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这种宝贵资产很容易便会不见踪影,因此我们需要对压缩空气系统进行严密监控和认真维护。虽然大多数公用设施系统经理和技术人员都清楚地知道泄露时有发生,但他们并未深入了解这一问题,并且不懂如何查找和修复泄露,以及如何在维修后进行系统性监控和维护。

压缩空气泄漏的危害

如果您所管理的工作场所正在使用压缩空气,那么试想一下如果出现泄漏您每天甚至每年将会遭受多少损失?事实上,即使是小到0.8毫米的泄漏点,每年泄露的压缩空气将高达20000立方米,造成大约2000元人民币(或250欧元)的经济损失。这个数字听起来似乎微不足道,但实际问题往往要比眼前的泄露更为严重。通常来讲,从未进行压缩空气泄露管理的企业在初次检查中将会发现现场存在着数百处泄露点。

而这类企业平均每年损失的压缩空气高达20-50%。试想一下,如果每分钟都有一半的宝贵资产消失殆尽,一切将会变得怎么样?答案就是,系统将通过消耗更多能源的方式来弥补这种损失。此外,这还会导致生产过剩现象频发,碳排放和能源成本节节攀升,最终致使企业无力负担。

压缩空气泄露的主要原因

在探究如何管理泄露之前,了解泄露发生的原因十分必要。泄露最常发生在接头、连接点和终端应用中,其原因有以下两点。

材料因素

设备和材料的质量至关重要。如果一味选用便宜的接头、软管、阀门及其它部件来节省前期费用,那么泄漏问题在所难免。由于设备和材料磨损速率存在差异,其维修痛点也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配备完善的泄漏管理系统,我们就无法发现和击破各个薄弱点。

程序因素

许多泄漏是由安装、应用和操作不当造成的。例如,在非运行时间未用阀门隔离闲置设备将会造成泄露。误用、超压和降压也会导致压缩空气系统出现能源浪费。正确使用、严密监控和适当调节系统对于防止压缩空气泄漏而言至关重要。此外,定期维护也十分必要。

压缩空气防泄漏管控、修复:实现快速周转,创造持久价值

压缩空气泄漏管理的最大优势之一是初期落地时间短,投资回报快(大多数情况下不到一年)。得益于软件技术的发展,小型团队在短期内即可对压缩空气系统进行检查和改造,并且能够在短短一天内完成评估,当然这一点还取决于压缩空气系统的规模大小和复杂程度。

一旦评估完成后,技术人员便可以开始进行维修了。比如,更换不当材料或重新安装某些设备,以及解决上文提到的材料和程序错误。不过,在维修结束后,现场管理人员仍需要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得益于泄漏管理软件,我们可以通过监控和分析来持续优化压缩空气系统的性能。通过适当检查、改进和优化,泄漏率将会维持在5-10% 以下,这表示压缩空气系统正处于良好运行的状态。

压缩空气泄露会造成多少经济损失和碳排放?

如果您对压缩仍持有疑虑,那么就让数字来说明一切吧。想象一下,如果您的工厂没有压缩空气泄漏管理系统,那么其泄露率将高达30%。这也是大多数缺乏泄露管理工厂的平均泄露率。以下是您的企业每年因泄露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碳排放。

30%泄露率对不同压缩机容量的影响
压缩机容量 成本 二氧化碳(吨)
250 KW 507,000 RMB 230
500 KW 10 million RMB 920
1000 KW 208 million RMB 4,600

在修复泄露后,该做些什么?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是再好的修复服务也离不开完备的后续计划。进行持续维护和监控对于节省成本和节能环保而言至关重要。我们可以为您提供最佳解决方案,帮助您发现和修复压缩空气泄漏问题,让您在未来更好地监控和管理泄漏。您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实现这一目标,而不必孤军奋战、踽踽独行。

如今在亚洲,新能源管理模式越来越受欢迎。能源即服务(EaaS)合同等解决方案让企业可以轻松将能源管理和维护业务外包给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在解决初期泄漏问题后,您需要根据企业的财务和环保承诺制定有关压缩空气设备的长期战略。我们不会为您提供“一套通用”的解决方案,而是会根据您工厂的具体情况为您提供定制服务,您可以选择:

  • 依托泄漏监控软件,通过预防性和预测性维护来优化现有设备的性能。
  • 升级为更高效的压缩空气管理系统,同时采用其它高效的工业资产。

好消息是,您无需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鱼与熊掌都可兼得。所有设备最终都需要更换,但关键在于要抓住升级的最佳时机,实现成本、效率和碳排放的效益最大化。

HVAC 暖通空调系统优化为降低成本及减少碳排放助力

HVAC 暖通空调系统优化可助力您的企业平均节省能源成本高达17%,优化解决方案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其他技术专业知识和经验相结合,提供智能高效和快速响应的环境控制,让您在短时间内轻松完成安装

HVAC 暖通空调系统是什么

暖通空调是具备场所采暖、供冷和通风功能的整套系统,通常也称为空调。自20世纪初发明以来,暖通空调系统便占领了大街小巷,成为各大建筑楼宇中随处可见的设施。在亚洲,场所采暖和供冷在过去20年间迎来了迅速发展。究其原因在于,该地区的经济实现了繁荣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正在不断提高,白领阶层呈现出增长趋势。这类人群希望获得舒适的办公环境,从而推动办公场所提供全天候供冷服务。

预计到本十年末,中国95%的非住宅物业都将实现供冷。人们对于空调的高涨需求不仅为企业带来巨额成本,还会产生大量碳排放,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

HVAC 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状况

场所供冷和采暖会导致大量碳足迹产生,其背后的数字令人触目惊心。目前,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建筑楼宇能耗约占一次能源使用和碳排放的25%。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35%。其中,由商业和工业暖通空调系统产生的碳排放量高达40%。在过去,亚洲的电力成本相对较低,且缺乏相应的排放法规。然而,一切正在发生积极变化。如今,员工在寻找雇主时会考虑碳足迹等因素。另一方面,许多租户也希望进驻管理更为高效的建筑楼宇。

尽管地产业主对推动可持续发展兴致索然(现在许多人并非如此),但他们不得不面临由此带来的压力。如今,亚洲各国政府正不断推出各种法规政策,加大对于碳排放企业的惩罚力度。例如,中国最近提出力争于2030年前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与此同时,由于租户对于能源和环境管理的需求日益增多,地产业主正面临着巨大压力。在中国建筑业主和管理者协会(BOMA)最近的一项调查中,68%的企业认为能源和环境管理“非常重要”,而31%的企业表示“有点重要”。此外,投资者也在要求企业和物业实现低碳运营。在此背景下,ESG投资在亚洲越来越受欢迎。为了不断吸引投资,企业和物业经理不仅需要减少碳足迹,还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做到透明高效、有源可溯。

面对前所未有的成本和合规压力,许多企业正在努力探索提高能效的解决方案。如今,大约80%的工业企业和商业地产尚未采取任何行动来优化暖通空调系统,并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鉴于此,工业企业和商业地产需要认真采取行动,努力满足合规性要求,力争在未来保持强劲竞争力。

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寻求技术解决方案以进一步提高效率。

HVAC 暖通空调系统能效低下的原因

导致暖通空调系统能效低下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技术壁垒,二是人为因素。

技术壁垒包括:

  • 恒温器和传感器响应延迟,导致冷气过量供给。
  • 缺乏追踪可变因素的技术设置,如室内人数或天气情况等相关数据。

人为因素包括:

  • 对暖通空调系统的工作原理和能耗情况缺乏了解。
  • 疏忽大意,例如员工在下班或散会后忘记关闭空调,导致办公室空无一人却冷气十足,从而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
  • 室内人员频繁调节温度,导致冷机和锅炉负荷过大。

暖通空调系统优化可以完美解决上述问题。它不仅可以帮助物业经理为室内人员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还能够降低成本和减轻不良环境影响。最重要的是,暖通空调系统优化第一阶段的工作仅需一个月时间,而不会影响到楼宇日常运作。

HVAC 暖通空调系统如何实现优化

暖通空调系统优化解决方案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其他技术与专业知识和经验相结合,提供智能高效和快速响应的环境控制。该解决方案的第一步是与专业团队开展合作,他们将帮助您检查当前系统,并建立基准,以衡量最终成果。随后,工程师们将负责在楼宇内外安装物联网传感器,用以收集诸如室内人数和天气情况等数据,并将其实时发送至数字化管理平台。最后,该平台将利用人工智能逻辑(或机器学习)来控制冷机、风扇等已安装的暖通空调资产,并通过实时物联网数据来实现大部分功能的自动化。

暖通空调系统优化的关键在于清楚目标为何。许多企业往往仅着眼于收集数据,但却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和重心,这就导致闲置数据堆积,并形成数据沼泽。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与知道自己要什么同样重要。因此,仔细设置参数,并与能源和数据专家密切合作至关重要。这样做能够确保您的系统设置正确,让您获得切实可行的洞察。

在这个阶段,智能暖通空调系统的强大功能尽数显现。系统将在一次次使用后变得更加智能,并能根据历史数据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此外,该系统还可在每天、每月和不同季节收集数据信息,生成能耗负荷曲线图。得益于这些数据,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快速响应,还可以预测暖通空调系统的使用情况,并对其进行优化。

这样一来,企业平均可节省高达17%的能源成本。而那些期望大幅降低成本和提升效率的企业与物业经理将能够轻松实现这一目标。

HVAC暖通空调系统优化优势

暖通空调系统优化(或轻度改造)的一大优势是,它可以在现有设备上快速运行。在经过初步优化后,升级将变得更具成本效益。得益于智能暖通空调系统的能耗负荷曲线数据,工程师可以凭借其专业知识进行暖通空调系统升级规划(或深度改造),并为客户推荐适合的低碳资产或设备,如冷机、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和蓄冷系统等。

此外,通过智能暖通空调系统收集的精确数据,您可以避免因猜测而产生的不确定因素。工程师们可以利用这些数据精确观察设备更换后的性能状况,并规划设备更换的最佳时机,而无需对楼宇运营造成较大干扰。

实现暖通空调系统升级的企业将获得卓越成果。智能系统和资产升级可让您在原有的能耗基础上轻松减少40%的成本。采用如地源热泵等这类低碳技术解决方案

既然暖通空调系统优化好处如此之多,为什么其他企业没有纷纷效仿?

近期的研究表明,虽然工业部门十分重视能源管理,但根据2011-2016年的数据显示,建筑楼宇能源管理仅占合同能源管理(EMC)的18%。其部分原因在于,工业领域在能源成本节约方面拥有更大潜力。而另一个原因则是预算。许多建筑楼宇或物业经理可能没有前期资金来对暖通空调系统进行优化或升级,并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然而,这一情况将很快发生改变。最近,有关建筑楼宇的补贴政策得到了广泛支持。其次,诸如合同能源管理(EMC)等融资方式或能源即服务(EaaS)等融资加运营合同正变得广为人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地产业主了解到上述解决方案的巨大价值,未来将会有更多人选择对暖通空调系统进行优化。

暖通空调系统能效优化正在大受欢迎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亚洲的能源市场正在迅速发生改变。建筑楼宇正在消耗更多能源以供冷和采暖,从而导致碳排放和成本节节攀升。同时,政府和利益攸关方也在积极敦促各方减少碳足迹和提高能效。如今,采暖和供冷能耗已占楼宇能耗的一半。暖通空调系统优化能够为建筑楼宇降低成本和节能减排提供绝佳途径,而不会干扰其正常运营。相较于以往,这些项目的投资途径也变得更加多样,比如签订单一合同进行长期运营。如今,随着上述解决方案变得更为人熟知,暖通空调系统优化作为有效应对财务和合规压力的解决方案,必将在未来广受欢迎、大有可为。

减碳与数字化,“十四五”规划下的时代机遇

中国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对一个新的五年作出展望。 3 月 11 日,“十四五”规划纲要发布,让人得以一窥未来五年经济社会的新信号。2025年的两个主要环境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3.5%,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 据专家表示,实现这些目标将使中国有望在2030年达到碳达峰,并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两项都是政府去年做出的主要承诺。

在去年崭露头角的趋势之一,公共服务的数字化得到进一步加强;可持续发展成为被反复重申的核心议题,以更明确的量化指标成为关键的政治绩效。

香港科技大学环境研究所首席发展规划师 Christine Loh 认为,看向未来,中国所着眼的方向,是从“世界工厂”转变为清洁、绿色的本土高科技产品生产商。这也正应和了去年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的经济绿色复苏的概念。

可想见,在未来五年,对生产效率和生态友好的要求不仅会以更切实的方式落地,也将被视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得到更多扶持。对于企业,这意味着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生产方式,但也势必将带来更多的市场机会。

减少 30% 到 70% 的二氧化碳排放

据关注气候变化的机构 Carbon Brief 统计,在“十四五”规划全文中,“能源”一词足足出现了 59 次。

在二十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有两项与能源直接相关:到 2025 年,中国单位 GDP 能源消耗预计降低 13.5%;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8%。两项均为约束性指标。

能源转型是减碳的重要途径。纲要提及,到 2025 年,非化石燃料占能源消费的比重将从 2020 年的 15% 提升到 20% 左右;风电、光伏发电累计装机要达到 12 亿千瓦以上;同时,要推动沿海核电和八个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在去年的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宣布在 2030 年达到碳排放峰值,并在 2060 年达到碳中和的目标。在全球疫情带来的停滞下,中国展现出对减排的雄心,引发气候界的极大关注。

碳达峰的时间点备受瞩目,之后二氧化碳的排放就将逐步降低。“十四五”被认为是碳达峰的关键时期。接下来,国家发改委将会分解这些目标,对省市自治区发出更硬性和细化的要求;各省政府也将在生态环境部的要求下,在 4 月前制定出各自的碳达峰计划。

减排目标的背后是更深刻的产业结构变化。中外对话基金会的政策记者伊莎贝尔·希尔顿表示,“五年计划”将确认中国向“低碳世界中的低碳商品和技术供应商”的过渡。长远来看,脱碳目标伴随的大规模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也将带来潜在的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在企业政策方面,纲要中提及,政府将实施有利于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的税收政策,鼓励企业优化能源使用。

Two meetings 14th five-year plan

在中国市场深耕 20 年的埃顿,不仅自身一直遵循环保可持续的理念,也围绕高效能源利用制定解决方案,让公立和私营单位在适应低碳社会要求和潜在政策变化的同时,仍能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

2020 年 9 月,埃顿与 Eren 集团旗下子公司 Eren Industries 成立合资公司“ 埃顿能源”。改造现有工厂的能耗方式可能是一项大工程,埃顿能源为此提供了多种解决方案。比如,配合风能、太阳能使用升级设备,提供储能系统保存自产的清洁能源等。改造后工厂的可再生能源占比可提升至 35%。企业也可以进行对现有架构的能效管理,通过算法管理的数字平台,自动监控各级设备能耗,避免浪费。

利用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数据建模技术,埃顿能源所提供的一站式综合能源管理能让企业减少 30% 到 70% 的二氧化碳排放,带来 15 至 25% 的运行效率提升,最终节省高达 40% 的总成本。

如今,埃顿能源已经和广州市黄埔区和海口市达成合作,将能源智能解决方案落实到城市改造中。在中国中东南部及沿海地区,埃顿能源也将开发分散式的风电项目,减轻电力长途输送的不确定性,也减少企业对传统电网的依赖,最大限度做到电力的自给自足。

数字化作为一种解决方案

已经被讨论多年的智慧城市、智慧政务,在疫情期间随着健康码的落地变得更加触手可及。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数字经济更被单独列出一篇。目标是在 2025 年,将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从 7.8% 提升至 10%。

纲要明确了未来数字经济七大重点产业,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虚拟孪生和AR增强现实。

过去几年,“数字化”几乎无处不在,尤其随着央行数字货币投入测试,这个概念变得更加深入人心。根据“十四五”规划,在接下来的五年,数字技术的落地和市场化将成为一个工作重点。这其中,包含了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共服务机构和民生工程,也包括工业园的管理和产业链改造等。

这并不是单纯的追求潮流,数字化受到如此重视,是因为它被视为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下一种能力多元的解决方案。

在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数字化改造被认为可以改善现有的生产效率和服务水平,增加产业的竞争力,促进经济内循环;在控制碳排放上,数字化平台通过让排放变得可视可控,让能源转型可以有的放矢地展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供给下降的背景下,自动化生产作为替代也成为一个迫切的需要。

数字化的大潮下,综合设施管理服务也不断变革。2020 年,埃顿落地了集成业务交换平台,并将其应用于马尔代夫群岛度假村的运营,实现全岛服务的互联互通。与此同时,埃顿还达成与成都市的合作,为其智能商业基地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智慧园区内,物联网系统可以监测建筑和设备的实时状态,减少巡检的成本,进行风险预测和告警;企业也可以接入可再生资源利用,采用绿色节能的生产模式。

2020 年底布鲁斯金学会发布的前瞻性政策报告提出,大流行暴露出许多结构性的问题,但也为颠覆性的改革带来动力,这是一个良好的时机,来重建一个更具韧性的社会和更可持续的经济体系。应对大流行时数字化的“临时上阵”,似乎就为它的全面铺开埋下了根基。

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埃顿能源